中教数据库 >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 > 文章详情

接受机械通气的重症肿瘤患者再插管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更新时间:2023-08-14

【摘要】目的探讨接受机械通气的重症肿瘤患者再插管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后,择期拔管的重症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重症肿瘤患者择期拔管后是否需再次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将其分别纳入再插管组(n=16)与无需再插管组(n=64)。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80例受试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择期拔管48 h后再插管率,并对重症肿瘤患者再插管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本研究80例受试者中,择期拔管48 h后再插管率为20%(16/80)。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人体质量指数(BMI)及原发肿瘤部位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症肿瘤患者再插管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需再插管组患者相比,再插管组患者年龄调整的Charlson评分显著增高,分别为(2.9±1.4)分与(3.7±1.4)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0,P=0.024)。再插管组重症肿瘤患者拔管前自主呼吸试验(SBT)次数,亦显著多于无需再插管组,分别为(1.7±1.6)次与(2.9±2.4)次,二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409,P=0.018)。(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调整的Charlson评分是重症肿瘤患者再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83,95%CI:1.084~2.312,P=0.017)。(4)再插管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较无需再插管组延长,分别为(7.0±6.1)d与(19.9±20.1)d,二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7.752,P0.05)。结论年龄调整的Charlson评分,是重症肿瘤患者再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再插管可延长重症肿瘤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关键词】

647 2页 免费

发表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已发布 0条)

点亮你的头像 秀出你的观点

0/500
以上留言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不代表中教立场
相关文献

推荐期刊

Copyright © 2013-2016 ZJHJ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1570号-13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0866号